早年孤獨 藝術成一生志業
1942年,江賢二出生於臺中,父親長年在海外經商,母親早逝,童年時期雙親的缺席使他感到自卑,性格內向。受小學美術老師張錦樹啟蒙,藝術慰藉了孤寂的心,15歲便立志「走藝術的路」,而自中學開始,聽古典樂成了一生的嗜好。196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系,但因感染肺結核而休學一年,期間學習大提琴。
在師大附中就讀時,江賢二跟隨李石樵學畫,大學亦受廖繼春和陳慧坤指導,陳慧坤曾在素描課上對他說:「你以後不必再畫石膏像了!」可見當時江賢二已有扎實的藝術根柢;廖繼春在油畫課時逐一品評學生的畫,端詳著江賢二的畫作評價:「這是天才的作品。」說明年紀尚輕的江賢二已跳出師大寫實的傳統,對藝術有自己的見解。自學生時代開始,江賢二將大半輩子的時間和心力投注於藝術,即便經濟條件窘迫、創作遇到瓶頸,也未曾放棄。
巴黎紐約 踏入藝術新世界
1967年底,江賢二前往法國巴黎學習和發展,期待能與偶像——雕塑家賈克梅第(Alberto Giacometti,1901-1966)見面交流,然而,抵法後才發現賈克梅第已於前一年過世,此事對他打擊甚大,加上隔年巴黎爆發「五月學潮」,引發全國大罷工,江賢二的創作和經濟頓時陷入困境,於是與新婚妻子范香蘭轉赴美國,從此長居紐約三十年。
旅居紐約之初,受到當代藝術新潮的衝擊,他深居簡出,自絕於藝術圈之外,一心想找到自己的風格定位。1970年代初期的紐約盛行「照相寫實主義」(Photorealism),但江賢二仍舊堅持抽象的畫風,該時期作品頗受「極簡主義」的影響。在紐約,他受到安迪.沃荷經紀人伊凡.卡普(Ivan Karp,1926-2012)慧眼賞識,分別於1975年與1994年在紐約舉辦個展,但認為自己尚未準備好,始終與藝術市場保持距離。
突破自我 三次創作高峰經驗
1982年夏天,江賢二回到巴黎,租賃拉丁區丹敦電影院(UGC Danton)頂樓的閣樓當畫室,把自己封在沒有光線的畫室中,創作出當時最滿意的系列作品《巴黎聖母院》及《遠方之死》,讓他首度肯定自己「這輩子有資格當畫家」。巴黎至今仍是他藝術精神的原鄉,之後仍不斷重訪,以刺激創作靈感。《巴黎聖母院》使他的抽象畫風格卓然成形,並逐漸發展出「封窗作畫」的習慣。
1995年起,江賢二為了探視年邁受傷的父親,較頻繁地往返臺美兩地,直至1998年正式返臺居住。離鄉三十年,故鄉的轉變帶給他強烈的衝擊,過去淬鍊的純熟技巧,融入故鄉的元素,發展出《百年廟》系列,再次經驗創作高峰。返臺後,他陸續在誠品畫廊舉辦六次個展,內心卻對作品的創新越來越難以滿意,終於以破釜沉舟的決心,成就氣勢壯闊的《銀湖》系列,迎來繼《巴黎聖母院》、《百年廟》的第三波創作高峰。
遷居臺東 開啟第二藝術生命
江賢二一生逐海而居,居住於臺北時,常和妻子開車駛過東海岸,欣賞山海的晨昏景色,由此創作《臺灣山脈》系列。2007年,夫妻二人在臺東縣東河鄉的金樽覓得合適基地,闢建工作室,定居至今。從巴黎、紐約到臺北,無論畫室在何處,江賢二從未停止尋找、捕捉、表達內心精神性的「光」,然而,臺東的自然卻讓他對「光」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在臺東之初,江賢二畫不出滿意的作品,每當走到戶外看山看海、看日出日落,感受空氣的濕度與陽光的熱度,不禁覺得畫室中的作品難與自然媲美;時間久了,江賢二的身心皆受自然浸潤,創作風格由沉鬱轉向明亮,將自然的光與顏色迎進畫面,繽紛而充滿自然性的《比西里岸之夢》、《金樽》等系列相繼出現。臺東滿足他不斷求新求變的靈感需求,至今仍帶給他豐沛創作能量,如同江賢二自言「臺東給了我第二個藝術生命」。
精神轉譯 啟發繪畫的古典樂
繪畫和音樂皆是江賢二所愛,他的創作多次出現聽覺藝術轉換為視覺藝術的主題,早在大學畢業那年,他就已經創作出荀白克名曲《淨化之夜》的同名作品;在巴黎苦苦探索內心精神與繪畫顏色時,畫室裡播放著馬勒的音樂;巴哈、德布西、孟德爾頌的音樂都在不同人生階段陪伴著他,而《德布西──鍵盤》、《向巴哈致敬(平均律)》、《乘著歌聲的翅膀》等作品則在臺東時陸續問世。
關注社會 慈悲大愛的胸懷
做為藝術家,江賢二時常謙稱自己對社會沒甚麼貢獻,並感嘆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無處著力,但他對社會並非不聞不問,反而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。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之後,江賢二創作了《淨化》系列,在〈淨化99-05〉中寫滿受創災區之名,〈淨化99-03〉畫面中的方格與黑煙亦代表他對傷亡者的哀悼之意。兩年後創作〈對永恆的冥想01-07〉,在畫面中寫下「尊重」、「和平」、「寬容」、「智慧」、「人道」等中英文字,展現對美國九一一事件悲劇的感悟及祝禱。
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戰爭相繼發生,即便安居於臺東東海岸美麗的景色中,江賢二依然有感於世界動盪不安,在2022年個展時發表《Covid-19》和《火與冰》系列,做為對生命無常、戰火無情的回應,反映出他對世界、對社會的關心與共情。
跳脫繪畫 積極嘗試的開闊心態
今已年逾八十歲的江賢二不再是封起窗戶、隔絕外界、一心向內探索的隱士,反而樂於和年輕藝術家交流,也和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、共創,如:音樂、時裝、劇場、電影……不一而足;他不僅無償授權作品圖像給各界團隊,甚至讓出重新詮釋作品的空間,時常勉勵創作者盡力嘗試,做出好的藝術。
江賢二大部分的作品為平面繪畫,但極早就對三度空間感興趣,在繪畫作品有意識地創造出無限延伸性。他在2006年首次嘗試設計立體作品,搬到臺東後,創作方式和型態已不囿於傳統技法,縱情揮灑觸手可及的材料,畫室內外的鐵絲、模板、顏料罐、塑鋁板、鐵皮浪板等廢材都成為媒材,展現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精神的自由性,創作多件立體裝置作品,甚至擴展為地景藝術。
畢生夢想 回饋臺東的禮物
居住紐約時,江賢二曾買下長島東漢普頓(East Hampton Village)的一塊地,打算做為長久居住的畫室和寓所,同時興起「開放畫室空間」的構想;另一方面,他始終對建築有濃厚的興趣,當時的畫室即是他親手打造的。
2008年搬到臺東之後,江賢二有感於臺東大自然給他的藝術養分,重燃當初住在東漢普頓的夢想;2019年起以臺東自宅為基地,規劃並闢建「江賢二藝術園區」,希望打造一個將藝術、建築融入自然環境的藝術園區,和世人分享臺東的美。江賢二將之視為完整呈現畢生理想的一件地景藝術作品,並以此一圓四十年前在紐約長島許下的夢想。江賢二藝術園區共規劃五棟建築與一座雕塑公園,園區內將展出江賢二最齊全的作品,至2024年年底完工後全面開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