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賢二極早就對立體空間感興趣,他的作品都有一種想要打破框架、往上下左右四方延伸的傾向。年輕的時候,他雖偏好極簡的風格,但一直希望從單純平面作品「跳出來」,1975年的畫作〈無題75-02〉,就嘗試在極簡的畫面外,增加肌理或是延伸的小物件,試圖在極簡中找到連結人的溫度,2006年受交通部委託於新大樓設計一件彩色玻璃三度空間立體作品〈生命之光〉;而後於台北當代藝術館「膜中魔」聯展,展出第一件與建築有關的作品;2007年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舉辦的「平面與空間個展」中,首次展出鋼雕作品,儘管材質堅硬,卻仍保有江賢二的流暢溫和。

2020年左右,隨著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動工,江賢二更大膽地嘗試新的媒材,表現他想要表達的藝術,除了沾染顏料的紙團、顏料罐,工地廢棄的鐵絲、浪板、黑模板,這些不同特質的媒材也提供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。這些作品展現出江賢二藝術創作的變奏與自由度。

 
玻璃作品

江賢二喜歡嘗試新的創作媒材,2006年為了要創作〈生命之光〉,他一週三次前往工廠,親手打造每一片彩繪玻璃的顏色和圖像,最後整件作品使用多達五十多片彩色玻璃,以切割和拉出玻璃絲燒製而成,並利用玻璃透光性,在內部安裝了燈光,營造抽象神秘且千變萬化的畫面空間。

透過台玻董事長林伯實和徐莉玲夫婦的贊助支持,江賢二為2006年台北當代美術館之「膜中魔」展覽,創作出第一件立體空間作品。以二平方公尺的玻璃,創作出一個由多層膠合玻璃構成的正立方體作品,內裡安裝LED燈管,四面玻璃呈現不同顏色,由最亮到最暗出現漸層變化,成為展覽戶外視覺的焦點。

 
鋼雕作品

立體作品一直是江賢二想嘗試的新領域,2007年在春之藝廊創辦人侯王淑昭女士鼎力支持下,江賢二運用其夫婿侯貞雄董事長「東和鋼鐵」贊助的鋼材進行創作,包括〈浪漫年代〉與〈故鄉〉,曾展出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「平面與空間」個展。

 
〈金樽/詩情畫意〉和〈Henry〉

〈金樽/詩情畫意〉是一個裝置藝術,相較於江賢二過於於平面作品的沉重,這件立體作品有著鏤空、鑿穿的輕盈。這件作品紀錄江賢二於金樽創作生活的自況,畫框、筆筒、幾片未完成的紙團,紀錄的是江賢二內心無法形容的喜悅。江賢二說:「我想將看到的任何東西變成藝術。」對江賢二來說,創作不再局限於畫布或媒材。

這幾年因藝術園區的建造工程,他撿拾工地廢棄建材的鐵絲、黑模板、浪板,工作室的舊畫具、盛裝油料的鐵罐、擦拭過顏料的衛生紙等等,成為創作材料,他多元變化的使用各種媒材,流露出創作自由。過去他由內在轉化為畫作,如今更進一步直取周遭外境物質,將之容納為創作的一部分,同為工地材料,既可凝重,也可輕盈,並呈現他追求的精神性。

 
冥想空間(歷年小畫作)

冥想空間是江賢二個人創作史的表現,這些作品就如同他的日記一樣。昏暗的燈光加上畫中暗色調的燭光與十字架,在不同的展覽場域,畫作擺放方式不盡相同,但當觀者步入其中時,同樣都能感受到時光緩緩流逝,沈靜與希望並行。雖然他的畫作中經常有十字架、蠟燭等富有宗教象徵的元素,但他不因宗教理念而畫出這些元素,而是將之本身視為藝術,「我常想,惟有純淨之光才能安慰人的渺弱。我希望我作品中的精神性超過畫面有形的框架,帶給人們昇華和啟蒙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