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境向來跟江賢二的創作息息相關。不管身在哪裡,江賢二如果畫不出東西,就不會在那個地方久待;而同個系列發展了幾年,如果失去敏感度、新鮮感,他便很快感覺無聊,所以他習慣換地方,讓心的環境,帶給他新的衝擊力、新的感覺、新的創作的可能。

1980年代後期,每年夏天江賢二與家人常有機會前往加勒比海或法國南部小島旅行,他將環境變換所帶來的新靈感注入到他的創作中。《聖巴爾斯島》、《聖德諾拉之夜》、《聖德諾拉午後》,以及定居台灣後頻繁往返美國探望女兒所發展的《加利福尼亞》系列等,都是因為所在之地的感觸所發展的作品。每次旅行,為了便於攜帶畫具,他常常以油畫顏料畫於紙上,待返紐約後再發展成完整的油畫作品。

2002年,江賢二走訪法國東部的廊香教堂、瑞士的巴塞爾以及德國的維特拉設計博物館,這次旅行為他帶來了深刻的感動和豐富的靈感,旅行結束後創作了《廊香教堂》系列。他也持續消化這次旅程帶來的情感與體悟,2023年進一步創作出巨幅裝置藝術《廊香教堂——向柯比意致敬》。

 
盧森堡公園

1982年,江賢二在巴黎創作出《巴黎聖母院》後,得到自信,內心不斷湧現新的題材,《盧森堡公園》系列也是這個時期的創作之一。盧森堡公園是巴黎市中心最美麗的公園,繁花似錦,色彩鮮艷,但江賢二在1982年創作的〈盧森堡公園〉卻以全黑的油彩厚塗,再刮出白線條,勾勒出一張法式木椅、背景綴著點點星花白飾,呈現出江賢二在此散步時的感覺寫照。

 
聖巴爾斯島

80年代後期,江賢二與家人每年夏天會到加勒比海度假,這裡有很多小島,其中幾乎每年都會造訪的是位於加勒比海法屬的聖巴爾斯島,這裡是富豪們開著遊艇避寒的世外桃源,處處可見法國風情,即使在此只有短短的兩周,江賢二仍無時不刻的創作紙上作品,在此創作的題材與形式也顯得活潑、釋然,此系列就是屬於加勒比海度假工作的成果。

在加勒比海的陽光普照下,江賢二開始讓周遭觸目所及的自然景物——海洋、植物、水鳥等象徵性圖像,隱約浮現在其作品之中,雖然此地景置精緻美好,但他創作出的紙上作品,仍以黑白畫面居多。少有的例外是<聖巴爾斯島>89四張淡雅的油畫,畫面簡單線條筆韻,是江賢二在聖巴爾斯島就完成的作品。

 
加利福尼亞

2000年後,江賢二經常往返台北、加州兩地探視家人。加州在地景與人文與紐約非常不同,尤其是南加州乾燥的氣候,沙漠裡生長著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奇特的植物,江賢二感到十分新鮮,成了他創作的靈感,因此回到台灣後逐漸發展出《加利福尼亞》系列。〈加利福尼亞01-05〉等作品畫面延續《百年廟》的光線質感,仍是深黑色、厚實的肌理,看不到加州的金黃陽光,尤其是砂土般粗糙的質地,佈滿尖銳的芒刺,無意間反映現實中因女兒生病所帶來的錐心之苦。同系列的另幾幅作品,作畫於描圖紙上,可能因為指職,透出較多的光線,滲出較多明亮的藍色,如蔚藍晴空,又像素雅花朵般,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,彷彿透露生命中不只有絕望,可以有所盼望。

 
廊香教堂

2002年江賢二開車載著范香蘭及好友完成一趟橫跨了法國、瑞士與德國的歐遊,參觀位於法國東部廊香小鎮的​廊香教堂(Chapelle Notre-Dame-du-Haut de Ronchamo),這個教堂是由由瑞士裔法國建築師柯比意(Le Corbusier)於1954年完成,並在201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。旅行後他將廊香教堂畫成系列作品。江賢二刻意將畫面大片留白,長方框的藍,反映出教堂內部立面之光影變化。事實上, 這次旅行對喜愛建築的江賢二收穫滿滿,他飽覽了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、札哈。哈蒂等大師早期前衛作品,並花了好幾年消化這次飽滿的旅行經驗,並於2023年創作〈廊香教堂——向科比意致敬 23-00〉,運用揉捏染色的紙團為筆觸,以多重方向的紋理,營造出筆刷沾滿厚重顏料的上色效果,​還能看見許多來自教堂的元素如:象徵性的銅質蠟燭、彩色玻璃方窗,以及地面上柯比意替妻子及自己所作的墓碑等;前方莊嚴的紅色十字架,更與後方帶七彩光澤的灰調牆面形成對比,在營造寂靜神聖之感的同時,也讓觀者彷彿沐浴在教堂聖光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