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1:對您來說,甚麼是「好的藝術」?
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被藝術——不管音樂、繪畫,或者是戲劇、文學——感動。藝術已經存在於人類的歷史這麼久,它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面。我常常講,好的作品不管是什麼形式,一定是能讓大部份人感動的,心裡面會感同身受。但是,我們不知道什麼樣的作品會感動人,我到現在都覺得這就是藝術最大的吸引力。
Q2:您的創作風格以不同時期的居住地區分,作品顏色的變化顯而易見,改變的原因是甚麼?
作品一定是從創作的人出來的,而人,一定會受大環境的影響。以前我在巴黎、在紐約,作品大部分都是陰陰暗暗,很鬱卒、糾結不清的那一種肌理,也就是大都市的影響,在臺東的這幾年,看得出來顏色是最大的不一樣。
臺東這個好山好水的大環境,給了我一個非常開放的心胸,我住在金樽,每天看海;海的顏色每一天、每個時段都不一樣,我每天四、五點鐘起床,就急著到畫室去創作,在臺東讓我覺得當畫家是非常幸福的事情。
Q3:您的個展為什麼常常沒有特定標題呢?
過往我的作品大多只冠上年代,主要因為我認為有了標題反而會綁住作品的內容。不過對於一般藝術愛好者及藝評家而言,他們撰寫之後給文章一個標題,是他們創作的自由,我不反對有很明確的標題來形容對作品的看法。
Q4:您從事藝術已經超過了50年,現在您如何評價每天與藝術的相處?
我現在做藝術還滿舒服的,是excited的。有很多人常常說:老師你畫這些作品時一定很高興、很快樂,其實「快樂」這個詞在我過去50年來沒有發生過,好的作品帶給我最強的感覺是像畫《銀湖》、大龍柱(意指《百年廟》)時:你坐在那邊,好像靈魂就要升空的那種感覺。現在只是覺得在臺東做藝術很棒,可以enjoy做藝術這樣。